哈尔滨群力上门静点小编提示您留置针并发感染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如下:
1.消毒不严格
原因:操作前准备不充足,未严格执行手卫生,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原则;连接输液装置时接口消毒不严格;敷贴松动、污染未及时更换;拔针后针眼消毒不严格,拔针后12小时内护理不当,针眼处易被感染。
对策:操作前严格洗手,操作过程严格无菌,常规用0.5%碘伏消毒皮肤2遍待干,碘伏液不宜过多,以免通过穿刺点渗入皮下;
消毒后勿用手接触穿刺部位;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预防感染;
尽量选择使用无针肝素帽连接输液器,降低感染机会;拔针后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1次,4~6小时后再消毒一次。
2.留置针固定不当
原因:留置针固定不稳定,未贴紧皮肤,套管易从血管内脱出,造成穿刺部位渗液、渗血引起感染的风险。
对策:固定留置针时敷贴紧贴皮肤,先在针柄处塑形固定,再由内向外固定,固定肝素帽要牢固。对于小儿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用弹力胶带加强固定。
3.穿刺手法不熟练
原因:操作技术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易导致穿刺失败,而反复穿刺会增加感染机会。
对策:选择血管很重要,尽量选择粗直容易固定的静脉;熟练掌握留置针的穿刺技巧,送入套管的长度余留1 mm,减少对针眼的摩擦和刺激;避免反复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
4.穿刺部位不合适
原因:如在关节部位留置时,由于活动度大,往往针眼较大。
对策:避免在关节部位穿刺,如小儿穿刺上肢时,尽量减少患儿肢体活动,哭闹时及时给予处理。
5.患者自身因素
原因:小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抵抗力低,好动,无自控力。尤其是早产儿,更易形成针眼大,增加感染机会。
对策:留置时尽量选择型号相对较小、针管细、材料好的静脉留置针,减少对静脉的刺激。
6.与药物因素有关
原因:如输注的液体中含高浓度糖、脂肪乳、氯化钾、浓氯化钠,以及多巴胺、阿西洛韦等药物,或需长时间连续输注,药物刺激时间长,易引起静脉炎。
对策:输液时应抬高肢体,必要时给予温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缩短药物在静脉血管滞留时间,有效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留置期间加强巡视,严格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有无苍白、红肿,血管有无条索状改变;
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后宜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出现静脉炎等并发症时应立即拔管,更换新的部位重新置管。